第303章 阳谷哨

“揉好泥,就开始制坯塑形。这塑形可讲究了,不仅要捏出个模样,还得给它开哨眼。哨眼的大小、位置,稍有偏差,吹出来的音就不对。师父为了教我们,不知费了多少口舌,做了多少示范。”大爷拿起一个阳谷哨,指着哨眼说道。

“塑形完了,就该烧制。以前都是用那种小火窑,把做好的坯子放进去,慢慢烧。这火候得拿捏得准准的,烧过头了,哨子就裂了;火候不够,又不结实。”大爷神情专注,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在窑前守着的日子。

“师父还把绘画、雕刻艺术融入到泥哨制作里,这阳谷哨就不光是能吹响的玩意儿,还成了好看的工艺品。你瞧这些,十二生肖、花鸟鱼虫,多精致。”大爷拿起一个雕着龙凤的阳谷哨,递给我。

女子好奇地问:“那现在还按以前的法子做吗?”

大爷点点头:“法子还是老法子,可愿意学的人太少了。我那几个徒弟,刚开始都新鲜,可学着学着,就都打了退堂鼓。现在这社会,年轻人都想着出去打工挣钱,哪有心思在这上头耗着。”

女子又问起阳谷哨的吹奏技巧,大爷来了兴致,把一个阳谷哨放在嘴边,轻轻吹奏起来。

清脆嘹亮的哨音瞬间在院子里回荡,那声音婉转悠扬,仿佛带着岁月的回响。

“这阳谷哨啊,能吹出12个平均律的曲子,单吐、双吐、花舌这些技巧都能使。以前啊,还能吹出各种民间小调,像《送情郎》《四贝上工》,那都是咱小时候听着长大的。”大爷一边吹奏,一边介绍着。

“还能给山东梆子、两夹弦这些地方戏曲伴奏呢,以前村里唱戏,就少不了阳谷哨的声儿。”大爷放下阳谷哨,眼中满是怀念。

女子忍不住问:“那现在阳谷哨还常见吗?”

大爷无奈地摇摇头:“唉,现在可不像以前咯。以前李保正师傅带着阳谷哨去北京,3000个泥哨十天就卖光。现在也就是在旅游景点、文化活动上能看到点。偶尔有游客来买几个当纪念品,可销量跟以前比,差远了。”

“不过,这几年政府也开始重视起来,经常让阳谷哨去参加各种展览。前几年还去了深圳的文博会,还有省里的各种非遗展览,也算是让更多人知道了咱这阳谷哨。”大爷眼中闪过一丝希望。

这时,院子外传来一阵嬉笑打闹声,几个孩子跑了进来。

其中一个小男孩看到桌上的阳谷哨,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:“爷爷,这就是阳谷哨啊,我在学校听老师说过。”

大爷笑着把一个阳谷哨递给小男孩:“想学不?爷爷教你。”小男孩兴奋地点点头。

大爷耐心地教着小男孩吹奏的方法,小男孩鼓起腮帮子,努力地吹着,虽然吹出的声音还不成曲调,但那股认真劲儿让人动容。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看着这一幕,大爷感慨地说:“也许这阳谷哨啊,还得靠这些孩子们。现在学校也开始教这些传统文化,说不定以后,阳谷哨又能火起来。”

女子在在大爷家待了许久,离开的时候,夕阳的余晖洒在街道上,给整个阳谷县蒙上了一层金色的纱。

阳谷哨的传承之路虽然充满坎坷,但就像这余晖,即便微弱,却依然蕴含着希望。

那些坚守在传统技艺中的人们,就如同点点星火,期待着能再次燃起阳谷哨的辉煌。

几日之后,女子又来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