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章:利剑出鞘,蛛丝马迹锁真章
暗室微光
周安国区长的调研结束后,新枣镇政府大院的表面似乎恢复了往日的平静,但实际上,一场暗潮正在涌动。
李伟因为在调研接待中表现“出色”,得到了钱卫东书记的赏识,他的自信心愈发膨胀起来。他开始在钱卫东面前得意洋洋,对陈临海的打压也变得更加肆无忌惮。
李伟将大量繁琐而无用的工作一股脑儿地丢给了陈临海,仿佛这些工作是专门为他准备的一般。陈临海默默地接受了这些任务,没有丝毫怨言,只是默默地埋头苦干。
不仅如此,李伟还经常在公开场合对陈临海冷嘲热讽,阴阳怪气地暗示他“心比天高”、“不踏实”。然而,陈临海对这些冷言冷语完全不以为意,他就像一头蛰伏在草丛中的猎豹,静静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,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那些泛黄的纸张和模糊的数字上。
档案室几乎成了陈临海的专属密室,里面弥漫着旧纸张和灰尘的味道。他每天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,仔细翻阅那些堆积如山的文件和资料。这些故纸堆对于别人来说可能只是一堆毫无价值的废纸,但对于陈临海来说,它们却是他编织大网的重要材料。
他的目标明确而专注:坐实李伟在当年镇办编织厂土地转让中的违规操作。其他发现的小问题暂且按下不动,他要集中所有火力,攻其一点,力求一击毙命。
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。十几年前的记录残缺不全,很多关键凭证早已遗失。但他没有放弃,而是运用了所有能想到的方法:
· 交叉比对:他将资产登记表、转让协议、当时的会议纪要(如有)、银行转账记录(查找镇上相关账户的流水)进行反复比对,寻找时间、金额、签字上的矛盾点。
· 外围调查:他利用周末休息时间,以“了解镇办企业发展史”为名,私下拜访了一些早已退休的老干部和编织厂的老职工。从他们的闲聊和回忆中,零碎地拼凑出当年编织厂倒闭前那块地的实际价值、以及当时处置资产的仓促和模糊。
· 实地勘察:他悄悄去了那块位于镇郊的土地。如今那里已经建起了一个小型物流仓库,经营者的名字,经过他旁敲侧击地向周边商户打听,确认就是李伟的那位远房表亲。而这块地现在的价值和当年的转让价,简直是天壤之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