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顿好行李,带队老师带他们去熟悉考场。县一中的教学楼里,走廊宽敞明亮,墙上贴着各种名人名言和学生的书画作品。教室里的桌椅都是新的,黑板上还装着投影仪。
"明天就在这考试,"老师说,"今晚早点睡,养足精神。"
晚上,吴普同和辛志刚躺在床上,都睡不着。
"普同,你睡着了吗?"辛志刚小声问。
"没呢。"
"我在想,"辛志刚的声音有些低沉,"要是咱们也能在这么好的学校上学,该多好啊。"
吴普同没说话。他也在想同样的问题。县一中的学生穿着统一的校服,脸上带着自信的笑容,和他们这些县三中的学生形成鲜明对比。
第二天一早,考试开始了。第一科是历史。试卷发下来,吴普同稍微松了口气——题目比想象中简单,大多是基础知识。
但他很快发现,县一中的考试环境和县三中完全不同。教室里的电扇呼呼地转着,一点不热;桌椅平整,写字很舒服;就连监考老师都显得更专业。
中场休息时,他们看到县一中的学生在走廊里轻松地聊天,仿佛这不是一场重要的考试。
"对他们来说,这会考就是小菜一碟吧。"王红梅羡慕地说。
下午考地理时,吴普同遇到了麻烦。有一道大题是关于城市化进程的,这对县城的学生来说是常识,但对他来说却很陌生。他只知道西里村和王格庄乡,对"城市化"的理解仅限于镇上多了几栋楼。
晚上回到招待所,同学们都在讨论白天的考试。
"那道城市化的大题你们怎么答的?"李静问。
"我瞎写的,"赵强满不在乎,"反正及格就行。"
吴普同却有些沮丧。他意识到,城乡之间的差距不仅体现在学校硬件上,更体现在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上。
第二天考物理和化学。实验题占了很大比重,这对县三中的学生来说是致命弱点——他们的学校连实验室都没有,所有实验都只在书上见过。
"这不公平!"考完后,辛志刚气愤地说,"他们天天做实验,我们连试管都没摸过!"
带队老师安慰他们:"别想太多,尽力就好。会考主要是达标性考试,不难的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