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浪客剑心》在戛纳拿下“最佳技术”、“评审团大奖”两项奖项的消息传回港岛。
参与投资合拍的邵氏,第一时间便发动媒体报刊进行宣传。
港岛的报摊在晨雾中苏醒时,《星岛日报》猩红的头版标题刺眼——
《“戛纳双冠!邵氏电影技术横扫欧洲影坛”。》
“在第3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,大陆着名导演张华,言称若无港岛电影人的光影奇技,获得技术大奖、评审团大奖的《浪客剑心》这合拍片不过是蒙尘璞玉!……”
配图里张华意气风发的举着奖杯,旁边还附有刘家班技术团队在大陆指导拍摄的照片。
其他报刊纷纷跟风,《东方日报》甚至刊出整版特辑,细数邵氏在动作设计、古装置景上的“独家秘方”,将奖项归功于“港岛电影工业的碾压级实力”。
然而,大英《远东经济评论》驻港分社,最新一期的专题报道却如同一记突兀的警钟,发出了截然不同的声音。
《港岛影业正盲目踏入一个危险的泥沼,看似诱人的廉价合拍片成本与政策红利,实则如同隐藏在鲜花背后的荆棘,终将无情地反噬本土电影的创造力,使港岛这颗曾在东方熠熠生辉的‘东方好莱坞’明珠,逐渐失去其独特的光芒,沦为资本的附庸。》
文章言辞犀利,警示港岛电影公司与大陆合作是“饮鸩止渴”。
中原电影公司内,张鑫火皱着眉头,将手中的报纸重重一放,叹气道:
“国内合拍电影刚有起色,没想到就引起港府的忌惮。”
一旁的廖原微微一笑,“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,回归谈判的关键节点,合拍电影势头迅猛,难免会触动一些人的神经。不过,恰恰证明合拍片,对于推动国内电影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。”
张鑫火点了点头,忍不住提议道:“国内出了一个国际名导,是不是应该派来港岛执导少林寺第二部?既可减少港岛的反对声音,又可以加强文化交流。”
《远东经济评论》的专题在港岛电影圈激起千层浪,不少电影人心中泛起复杂的情绪,许多人竟不由自主地认可了报道中的观点。
因为合拍电影是港岛公司出资金,制片用的是大陆的团队和演员。
港岛人除了刘家班出演里面的配角,根本没有得到太多机会。
尤其《浪客剑心》还是一部上千万的大制作。
廖原沉吟了一会,缓缓说道:“这事我很早就向上面提议过,但国内觉得国际电影市场更为重要。而且那个年轻人在戛纳电影节,又创下了1500万美元的版权出口外汇记录的信息。”
“1500万?”
听到这个消息,张鑫火大吃一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