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一起面对”不是一句空话。
从那个深夜长谈之后,陆砚深书房里那张巨大的红木书桌,不再是他一个人的战场。旁边多了一张小一些的办公桌,上面摆上了我的电脑和资料。我们像是回到了大学时代一起在图书馆刷夜的日子,只是讨论的不再是课本里的案例,而是真实世界里波涛汹涌的商海。
应对星耀科技和内部潜在威胁,被动防御显然不是上策。陆砚深说得对,最好的防御是进攻。但进攻的方向,需要重新规划。砚深集团体量庞大,根基深厚,但船大难掉头,部分传统业务板块确实显露出了疲态,这也给了对手可乘之机。
我们需要一个能让集团重新焕发活力,甚至能引领下一个十年的新计划。
这个想法,是在一次近乎争吵的讨论中碰撞出来的。
那天晚上,我们又在分析星耀可能的攻击点。陆砚深的思路更偏向于巩固现有核心业务,加强壁垒,利用资本和体量优势碾压对手。这很“陆砚深”,稳健,霸道,符合他一贯的风格。
但我听着,总觉得哪里堵着。
“你有没有想过,”我放下手中的资料,尽量让语气平和,“就算这次我们打赢了星耀,打退了内部那些不安分的人,然后呢?砚深集团还是这个砚深集团。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。就像一棵大树,如果部分根系开始老化,只是修剪掉几根挑衅的枝杈,并不能让它更茁壮。”
陆砚深从一堆财务数据中抬起头,眉头微蹙:“你的意思是?”
“转型。”我吐出这两个字,走到书房那块巨大的白板前,拿起记号笔,“我们不能只想着怎么守住现有的盘子,得想着怎么把盘子变得更大,更结实,让别人无从下口。”
我在白板左边画了几个圈,代表集团目前几个主要的传统重资产业务:“这些是基石,动不了,也暂时不能动。但利润增长点已经放缓,对集团未来的贡献度会持续下降。” 我又在右边画了一片空白,“我们需要新的增长引擎。”
陆砚深靠进椅背,双手交握放在身前,示意我继续。他的眼神是审慎的,但没有否定。
我深吸一口气,知道接下来要说的,可能会挑战他很多固有的观念。
“我过去三年,在底层。”我看着他,声音很轻,却带着一种从泥泞里长出的力量,“我见过最真实的市场需求,也见过很多……大公司看不到或者不屑于看的角落。”
我转身在白板右边写下了几个关键词:社区化服务、银发经济、绿色科技、数字化赋能中小微企业。
“这些领域,目前可能看起来‘小’,‘散’,‘不够高端’。”我顿了顿,“但它们是未来。人口结构在变,消费习惯在变,社会需求在变。星耀那种公司,眼睛只盯着我们现有的肥肉,因为他们没有魄力也没有耐心去培育新的市场。但我们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