蒯应昌刚点头确认,工部主事拉起他就走,蒯应昌询问道:“官爷,还未测试木工!”
工部主事回头笑道:“你赶紧跟本官走吧!凭你先祖的技艺,无需测试本官也相信你。”
这主事原本在京师吏部任职,因得罪阉党被贬官到了南京,平生喜好古建筑技艺。
京师主持修建之人,他了解的并不全面,但负责承天门建造的蒯祥,他还真了解过一些。
很快,蒯应昌便被带到了工部尚书面前,高倬轻声询问道:“你带来的这是何人?”
主事回复道:“尚书大人,此人师承鲁班一脉,下官想来他的手艺应该不差。”
“不过,此人之前是逃籍匠人,下官怕他由于害怕跑了,特地将人带过来的。”
高倬点头道:“年轻人你不用怕,陛下如今在南京宫中,业已下旨要提升匠人薪俸!”
“你放心入匠籍,新的身份牌很快便会制好,放心给朝廷干活,不会再亏待你们的。”
蒯应昌朝皇宫方向叩首道:“草民蒯应昌,叩谢陛下隆恩!今后定当好好为朝廷做木工活。”
蒯应昌只是其中的一幕,更多以前逃籍的匠人,从南京周边陆续赶了过来。
这个时期朝廷的号召力,相较于私营小作坊竞争力,强了不是一星半点。
朝廷工钱略低于私营作坊,也比私营作坊更能留住人,正所谓学成文武艺、货与帝王家。
这里的文武艺可不单指文和武,还有各类型的技艺,毕竟朝廷只要不被颠覆。
其稳定性,还是比私营作坊要好很多的,私营作坊兴许一点小风浪,他们就得重新找份工。
哪怕到了后世,这条定律一直未曾改变。这个时期,只要解决匠人的后顾之忧。
他们还是很乐意为朝廷干活的,当然!前提是你剥削不能太重了。
其实,明初匠户的薪俸,还是勉强可以糊口的。
只不过越到后期越低,逐渐连糊口都困难了,才有越来越多的匠人选择逃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