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何,就万历能收上来商税呢?因为他有个好老师,张居正的一条鞭法确实起到了作用。
只是张居正为人太过高调,出行要坐三十二抬轿子,这不是纯纯僭越嘛。
后世对其评价是,恭于谋国、拙于谋身,为做成事得罪了官员,僭越等又把皇帝得罪了。
像北宋末年,全国赋税足足还有,一亿两千万贯,而农税仅仅只有三千万贯。
现在的崇祯要有这么多钱,他敢把鞑子连同倭寇给平推了,顺带手把红夷人再揍一顿。
崇祯将刺杀的消息严令封锁,就是在等曹变蛟带兵回来,然后,就开始整治国内了。
正好借此之机,找个理由开始征商税,但又不能贸然随意乱征。
得从修改《大明律》开始,只有把商税写进律法,后世之君才不至于,被文臣给忽悠。
明朝的商税收不上来,主要还是官商勾结,只要皇帝动一下收商税的心思。
那马上就会有,大臣跳出来反对,什么‘与民争利’,什么危害社稷稳定等。
自古以来都是农民,在失去土地后开始起义,从来没听说过商人起义的。
那这不巧了嘛!商人与官员勾结,明朝各皇帝被文官集团忽悠,说收商税乃与民争利。
崇祯打算给文官上上强度了,升迁政绩考核从三方面评判,商税收得多少占比五成。
然后才是农税占比三成,二成考核官员的民生,就看你想不想升官。
要想升官就给朕,老老实实收商税,官员不大可能数据造假,太仓没见到银子入库。
你拿个空税本交上来,死得不是更难看嘛,那都不是升不升官的问题了!
但这个不能一开始就推行全国,只能先在京畿、宣府,大同等三地试行。
既然想好了收商税,那就是先找个由头了,崇祯找来了李若琏。
东暖阁内崇祯屏退众人,沉声对李若琏道:“李爱卿,京畿有草菅人命的商人吗?”
李若琏仔细回想一番,躬身拱手道:“陛下,确实有这么个商人,但他是武清侯的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