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7章 取天上之水,活百姓之命

“切莫因饮用污水,反受其害就得不偿失了!立祠着碑之事便不需要了。”

李若琏走过来道:“里正所言不差,活命之恩大于天,李将军传下此法活人无数。”

“此乃功德无量之举,民间立祠感念将军恩德,亦是天理人心”

“祠名‘感恩’‘泽民’未偿不可,皇上自当体察民情,本官想来这不涉僭越。”

他这话既是给李定国解围,也是说给里正和百姓听的,此乃‘功德祠’并非‘生祠’。

两者性质有本质上的区别,功德祠重要纪念功德本身,李若琏知道他是怕逾制。

《大明会典》规定,百姓祭祀对象仅限帝王、先贤、忠烈及有功德于民者,还需是逝者。

但到了这个时期,皇帝渐渐放开了这条,民间多有功德祠。

如戚继光、李成梁在世时,百姓就为其立了祠,只是百姓会避免‘生祠’,改名叫功德祠。

就这样,历任帝王都睁一只眼、闭一只眼,并未严令不允许,也不阻止百姓立功德祠。

里正眼里闪动着泪光道:“大人说得是!大人说得极是!小老儿省得,省得!”

百姓们都高兴的散开,部分百姓寻那能凝水之物,部分则在找洼地挖坑。

李定国与李若琏并肩而立,李定国迟疑道:“李指挥使,这功德祠之事……”

李若琏拍了拍他,另一边未受伤的肩膀,打断道:“李将军,民心所向何需一再推辞?”

“你今日所传之法,或许不及一场春雨,却是实实在在,给了百姓一线生机。”

“这份功德百姓感念在心,你若不让他们表达,反而堵了他们的心。”

“立祠祈福,也是他们自救信念的寄托,况且……”

李若琏压低声音道:“此地虽民风淳朴却也困苦,若因你此举少些流离,多些坚守。”

“这功德祠,未尝不是一颗凝聚人心的种子!我想陛下会同意的。”

时间溜得很快,眼看月亮都已西沉,百姓们还一直蹲守着沙坑。

一嘴唇开裂的老妇,端着个破陶碗,碗底凝聚着小半汪清水。

她佝偻着身子,走到李定国面前,她不知道要如何表达,只是尽力的将碗举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