晓光的世界,大部分时间被两种色彩占据:一种是青瓦巷与家中挥之不去的、属于贫困与挣扎的灰暗色调;另一种,则是课本上整齐的黑色铅字与张老师那两个鸡蛋所代表的、短暂却温暖的亮色。然而,在她心灵的某个角落,还潜藏着一片更为斑斓、只属于她自己的秘境——那是色彩与线条构成的世界,是卫民舅舅“工作室”里流淌的魔法,也是她作文和图画本上悄然绽放的想象力之花。
张玉芬老师,这位总是能精准捕捉到晓光内心波澜的引路人,早已注意到了这片秘境的瑰丽。批改作文时,她惊叹于晓光文字中那种超越年龄的、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充满画面感的比喻;翻阅图画作业时,她更是被晓光笔下那大胆的用色、流畅的线条和充满生命力的构图所吸引。那些画,不像一般孩子那样拘泥于形似,反而带着一种近乎原始的、真挚的情感表达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,隐隐约约,竟让她看到了苏卫民那些独特“作品”的影子。
或许,这份对色彩和形态的敏感,真的是一种无声的遗传,一种流淌在血液里的天赋。
一天午休,张老师没有像往常那样让晓光去图书馆整理书籍,而是将她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。办公室很小,只有一张桌子,两把椅子,和一个堆满书籍作业的书架,但窗台上摆着一盆绿意盎然的文竹,给房间增添了几分生机。
“晓光,”张老师的声音一如既往的温和,她拿出晓光最近的一幅图画作业,上面画的是墙角那片牵牛花,藤蔓缠绕攀援,花朵姿态各异,色彩运用得极其大胆,蓝紫色浓郁得几乎要滴出画纸,充满了动感和力量。“老师看了你的画,画得非常好,很有感觉。”
晓光有些局促地站在那里,双手绞着衣角,小声说:“谢谢老师。”
“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