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一刻,仿佛是应和着这块崭新招牌的诞生,一场席卷全城的风暴,正以苏霓为中心,悄然酝酿。
《街巷烟火》栏目的特别短片,在所有官方渠道同步上线。
没有华丽的辞藻,没有激昂的配乐,镜头里只有苏霓一人,她直视着镜头,眼神清澈而坚定,声音里带着一种能穿透人心的力量:“大家好,我是苏霓。今天,我站在这里,不是为了从谁手中抢走一支话筒,而是想把这支本就属于你们的话筒,还给每一位真正的观众。”
话音落地,石破天惊。
短片播出后的第二天,苏霓没有选择在办公室里等待舆论发酵。
她带着陆承安和小梁,以及一台小巧的便携式录音机,真正走进了街巷烟火里。
第一站,是城西的老纺织厂。
轰鸣的机器声中,女工们布满粗茧的手接过录音机,有些羞涩,却又无比真诚地说着:“俺们就想听听,啥时候能给俺们涨点工资,娃上学的钱太紧了。”“苏记者,能不能说说我们这些下岗工人的养老问题?”
第二站,是人声鼎沸的菜市场。
卖鱼的大叔满手鱼腥,却毫不在意地凑到话筒前,嗓门洪亮:“苏丫头,就想让你帮我们问问,这市场的管理费年年涨,我们起早贪黑的,到底挣了个啥?”
第三站,是市重点中学。
放学后的礼堂里,苏霓站在讲台上,没有多余的演讲,只是拿起粉笔,在巨大的黑板上写下了一行字:“你想听谁说话?”
起初是一片安静,接着,一个胆大的男生冲上讲台,用歪歪扭扭的字迹写下了“苏姐姐”三个字。
这仿佛一个信号,孩子们蜂拥而上,粉笔在他们手中传递,黑板上很快被密密麻麻的名字填满。
最终统计,超过七成的名字,都是“苏姐姐”。
这一幕,被跟在后面的小梁用手机悄悄录下。
他没有告诉苏霓,回到台里后,连夜将这些画面剪辑成一个一分钟的短视频,没有配乐,只有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脚步声和粉笔划过黑板的“刷刷”声。
第二天,这个短视频,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了单位内部的闭路电视上,循环播放。
每一个路过大厅的人,都能看到那块写满民心的黑板。
这无声的宣言,比任何檄文都更具杀伤力。
江曼的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。
她迅速联合了电视台的老牌主持人赵德海,召开了一场所谓的“行业正风座谈会”。
会议上,她意有所指,声音尖锐:“现在有些年轻人,为了博眼球,不惜将严肃的新闻节目娱乐化、庸俗化!打着‘倾听民声’的旗号,实际上是在煽动民粹,对抗组织的权威性!这是对我们新闻行业几十年来传统的践踏!”
话音刚落,角落里一个温和却不容置疑的声音响了起来。
是文艺中心的陶主任,一位即将退休的老前辈。
“江曼同志,此言差矣。”她推了推老花镜,缓缓站起,“让群众参与,表达诉求,这不是民粹,这是最基本的民主。我们的节目如果脱离了群众,那才是真正践踏了新闻的根基。”
会场一片死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