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5章 军队专家:这能用于救灾

旁边的年轻专家姓赵,戴着黑框眼镜,手里拿着个平板,上面全是测试数据,他凑过来补充,语气很实在:“我们之前用的卫星电话,2公斤重,背在身上爬三层楼高的废墟,队员下来的时候,肩膀都勒红了。”

“有的还磨破了皮,渗血呢。而且卫星电话在地下根本没信号,上次玉树地震,有个救援组带了3部,全成摆设了,最后还是靠喊,嗓子都喊哑了,也没听见里面的人回应,急得我们组长直跺脚。”

“不仅轻便,成本还低。”李教授翻到报告第二页,指着上面的数据表格,手指在数字上点了点,“卫星电话一部要两万三,不是每个救援组都能配,灾区村民更买不起,想都不敢想。”

“你这个成本控制在200以内,灾区的村民都能买得起,平时放家里,万一遇到灾害,自己就能发信号,不用等救援队员来喊,也能少点危险,多份保障。”

秦翡看着模型,手指轻轻碰了碰屏幕,想起上次刷到的新闻,语气有点软:“我上次刷新闻,看见有个7岁的小朋友在陇南地震里被困地下2米的衣柜里,饿了2天,救援队员靠听他的哭声才找到。”

“要是当时他有这个,按一下键,早就被找到了,不用饿那么久,还害怕——在黑里哭,多可怜啊。”

“你说的这个孩子,我知道。”李教授叹了口气,手指在报告上划了道线,语气沉了点,“那是前年的事,孩子叫小宇,最后救出来的时候,手里还攥着个玩具车。”

“嗓子都哭哑了,话都说不完整,就只会喊‘妈妈’。要是当时有这设备,就不会有这遗憾了——我们当时派了五个人在那片区域搜,就是没听见声音,要是有信号指引,早就找到了,也不用让孩子遭那么多罪。”

他突然翻到报告的“应用场景”页,指着“泥石流救援”那栏,语气一下亮了,像是看到了新希望:“不仅地震能用,泥石流也能用!上次秦岭泥石流,有个驴友迷路了,手机没信号,喊得嗓子都哑了,跟个破锣似的。”

“我们派了3架无人机搜了6小时才找到,人都快脱水了,嘴唇裂得全是口子,渗着血。要是他有这通讯器,按一下,半小时就能定位到,不用遭那罪,我们也不用那么着急上火。”

这时,陈砚舟的视频电话打了进来,镜头对着风启的生产线,机器声隐约能听见,背景里还有工人的说话声:“秦小姐,李教授,生产线已经备好了,刚才试产的10台,用李教授带来的岩层样本测了,5米厚度信号强度65%,完全够用,比预期还好。”

“三条线全开,首批台,下周就能发出去,我让物流优先送陇南、青川这些重灾区,他们之前受灾重,更需要这设备,不能等,早到一天早安心。”

李教授听见这话,突然往后退了半步,对着秦翡敬了个标准的军礼,眼神里满是敬佩,声音说得很重:“秦小姐,谢谢你!这不是什么‘黑科技’,是实打实的‘救命技术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