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6章 十四行诗做空与下午茶免疫协议

伦敦金融城的浓雾里飘散着抑扬格的诗句。一个穿着Burberry风衣的丧尸站在英格兰银行门口,正用标准的牛津音朗诵着:“难道我该将你比作夏日的股指?你却更加无常且难以捉摸…”

∫符号的光轨在鹅卵石街道上扫描出复杂的韵律分析:「检测到诗歌驱动的金融攻击...每个韵脚都在影响英镑汇率。」

“情况比东京还糟,”薇薇安查看着她的平板,“这里的丧尸变异出了文学素养。”

确实,伦敦的金融丧尸不再疯狂追逐数字,而是沉迷于用十四行诗撰写做空报告,用意识流小说风格起草收购要约。更可怕的是,他们的诗歌真的在改变市场——当某个丧尸朗诵到“泡沫如春日的樱花”时,房地产板块应声下跌2.3%。

团队在金融城角落里找到了盟友——伊丽莎白女士,一位在金融城经营了四十年下午茶沙龙的老夫人。她的沙龙是伦敦最后一个未被诗歌污染的地方,因为这里坚守着一条古老规则:“下午茶时间不谈生意”。

“那个‘文学对冲基金’就在圣保罗大教堂地下室,”伊丽莎白优雅地切着司康饼,“他们相信优美的文笔比财务报表更重要。”

首次侦察让团队大开眼界。丧尸分析师们围坐在长条桌旁,用羽毛笔在羊皮纸上写诗,每完成一首十四行诗,对应的公司股价就会发生波动。一个特别有才华的丧尸刚刚写完一首商籁体,就让英国石油公司的市值蒸发了一亿英镑。

“必须用更强大的文学力量对抗。”苏杭的京剧代码自动翻译成英文的素体诗,但效果有限——丧尸们认为这不够“高雅”。

转机出现在他们遇见肖恩博士时。这位剑桥大学的文学理论教授正在研究“后现代主义金融”,他提出一个惊人理论:这些丧尸其实是在执行某个古老契约。

“看这个,”肖恩在大英图书馆的档案里找到一份1793年的文件,“当时的东印度公司曾与某个‘诗神’签订契约,用诗歌的美学价值担保债券发行。”

莉莉丝的星盘验证了这个说法:“水星逆行在文学宫...这些丧尸是被唤醒的古老契约执行者。”

战斗在伦敦证券交易所爆发。丧尸们用《失乐园》的句式做空英股,用《雾都孤儿》的叙事做多英镑。赵大爷试图用腊肠的香气干扰他们,却发现丧尸们把这写成了美食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