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6章 数据泥石流:用菜市场算法冲垮华尔街服务器

“清洁工”的袭击像一盆掺着冰碴的冷水,浇醒了沉浸在“历史考古”中的陆川团队。系统的耐心显然正在耗尽,“规则碰瓷”和“负能量研究”的掩护效果正在减弱。下一次来的,可能就不是能被韭菜盒子干扰的初级清理程序了。

被动防御等于坐以待毙。必须主动出击,但正面抗衡无异于以卵击石。陆川的思路再次回到了他最擅长的领域:不对称战争。用系统无法理解、无法归类的方式,攻击其最意想不到的弱点。

系统的优势在于其庞大、精密、高度秩序化。那么,它的弱点呢?或许恰恰就在于它对“秩序”和“逻辑”的过度依赖,以及对“无序”和“无意义”的低耐受性。

“我们要发动一场‘数据泥石流’攻击。”陆川在战后总结(其实就是围着剩下的半拉韭菜盒子)会议上宣布。

“数据…泥石流?”莎拉想象了一下服务器被泥巴糊住的画面。

“不是物理的泥石流,是信息层面的。”陆川解释,“用海量的、毫无逻辑关联的、低价值甚至负价值的垃圾信息,去堵塞系统的数据处理通道,尤其是那些负责监控我们、进行风险评估的模块!”

“就像往精密仪器里倒沙子?”伯纳德似乎懂了。

“比倒沙子更狠!”陆川眼中闪着光,“我们要倒的是活沙子!会自我复制、会变化、还会唱《爱情买卖》的沙子!”

计划的核心,在于制造一种新型的“信息病毒”。这种病毒不具备破坏性,不窃取数据,它的唯一目的,就是存在,并且是以一种极其荒诞、毫无意义的方式大量存在,消耗系统的计算资源和存储空间。

病毒的制造,自然落在了∫符号和老壶身上。∫符号负责编写病毒的核心“基因”——一段极度混乱、自我矛盾、不断随机变化的无效代码。老壶则负责给病毒加上“时间戳”特性,让它们的“有效期”忽长忽短,进一步增加系统清理的难度。

而病毒的内容和传播方式,则充分体现了陆川团队的“接地气”特色。

陆川让莎拉和贾仁义全力收集各种毫无价值的市井信息:

· 菜市场每日每种蔬菜的价格波动(精确到分)。

· 王阿姨和她老姐妹们广场舞队形的每次变化记录。

· 公司楼下煎饼摊每天消耗了多少个鸡蛋、几根葱。

· 甚至包括贾仁义老家村里母猪下崽的详细过程记录(文字版)。

这些杂乱无章、与金融毫无关联的数据,被作为“信息填料”,打包进∫符号制造的混沌代码外壳里,制成了第一批“数据泥石流”病毒。

接下来是传播。他们不能直接攻击核心系统,那会立刻招致毁灭性打击。他们的目标是那些与核心系统连接、但又相对边缘的公共服务器和数据库——比如员工食堂的订餐系统、内部论坛的附件服务器、甚至大楼的智能空调控制系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