梁小龙这时正蹲在全息沙盘前,用手指划出演习路线,旁边却多了个炮体的三维模型:“等大炮建好了,得让新学员来观摩操作流程。比如怎么校准引力参数,怎么根据目标速度调整炮口仰角,还有应急情况下怎么手动切换能源——总不能全靠‘穹顶’,万一AI出故障,人得能顶上。”
李扬凑过来,在沙盘上点了点炮体后方的位置:“这里要加个控制室,能容纳6名操作员,还要连入监测站的雷达网——‘穹顶’,把监测站的探测范围和炮体的射程做个叠加,确保雷达发现目标后,大炮能在30秒内锁定。”
“已完成雷达与炮体联动模拟。监测站的超远距离雷达覆盖15光年范围,炮体粒子束有效射程8光年,目标进入雷达探测圈后,‘穹顶’将自动生成弹道参数,操作员确认后即可发射。”电子音刚落,侦查舰的实时画面传了过来——30艘侦查舰分成几队,正沿着两条引力航道测绘,舰体释放的微型探测器像撒出去的网,在航道两侧标记出安全边界,也为大炮校准了弹道基准点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没过多久,指挥中心的屏幕上就传来了灰蓝色行星的实时画面——行星表面平坦的区域不少,刚好能划成“常规航速测试道”,舰体绕着行星跑几圈,就能测零点能引擎的续航;行星背面没被恒星照到的地方,正好用来测反物质引擎的跳跃,不用担心能量波动干扰其他设备。李扬看着画面,忽然想起要塞大炮的能源问题:“让侦查舰顺便测一下L1点的零点能密度,要是不够,得在炮体旁边加个小型能源站,用反物质引擎辅助供能。”
与此同时,20艘补给舰也开始卸物资。它们一部分停靠在行星的北极平原,这里没有剧烈的地质活动,是搭建临时营地的好地方。机械臂将模块化营房一个个吊到地面,蓝色的能量罩缓缓展开,挡住了星际尘埃;医疗舱、食堂、训练舱也陆续组装起来,很快就有了“学员生活区”的雏形。另一部分补给舰则直奔L1点,送来碳化钨涂层和能源站组件——能源站的反物质储存罐被小心翼翼地吊装到炮体后方,银色的罐体反射着恒星的光芒,与橙红色的炮身形成鲜明对比。
“炮身浇筑完成,开始安装粒子加速核心!”维修舰传来好消息时,李扬和梁小龙正站在无尽号的观测甲板上,用望远镜看着L1点的方向。远处的炮体已初具规模,1200毫米的炮管指向引力航道的交汇处,像一头蛰伏的巨兽,炮口的能量护盾还未完全展开,隐约能看到内部闪烁的蓝色粒子流。
梁小龙放下望远镜,笑着说:“等这门炮调试好,咱们就能搞个‘开业仪式’——用那些没清理完的残骸当靶标,让大炮轰几发,既测试火力,也给新学员提个醒:这里不光是训练场,更是战场前沿。”
李扬点头,调出学员的选拔名单:“第一批学员后天就到,让老兵先跟维修舰的工程师学大炮操作,等学员来了,老兵带新兵,手把手教。另外,让‘穹顶’做个模拟场景,比如模拟三叶草舰队从航道入侵,让学员在控制室里练习锁定和射击,熟悉流程。”
接下来的几天,基地的建设进度肉眼可见地加快。L1点的要塞大炮进入调试阶段,“穹顶”不断校准炮体的引力参数,侦查舰则拖着靶标在航道上移动,测试大炮的追踪能力——当靶标以0.8倍光速移动时,大炮的粒子束仍能精准命中,靶标炸开的金属碎片在宇宙中散开,像一场小型烟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