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3章 多年的心得(一)

曾有一位名家的观点,初听时或许会让人觉得尖锐,细品之下却藏着对社会现实的精准洞察:“只有穷人,才会迷恋技术;只有笨人才会想着把事做好。

越是底层的人,处理人际关系越差;你越往上走,你就会发现:你以为大家天天在研究事,而他们往往都在研究人”。

这句话并非是对 “穷人” 与 “老实人” 的鄙视,而是道破了不同阶层在生存逻辑与发展重心上的差异。

对于身处底层的人而言,技术是安身立命的根本。

他们没有雄厚的资本、广阔的人脉,只能靠一技之长谋生 —— 就像工厂里的技术工人,靠精湛的焊接、维修技术获得稳定收入;

街头的手艺人,靠娴熟的理发、修鞋手艺养家糊口。

在他们的认知里,把技术练扎实、把事情做漂亮,就能获得认可、保住饭碗,所以他们会全身心投入到 “做事” 中,对技术有着近乎执着的迷恋。

可也正因如此,他们往往忽略了人际关系的经营,不是不擅长,而是没精力、也没意识去 “研究人”—— 每天为了生计奔波,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打磨技术、完成工作上,哪还有多余的心思去琢磨人情世故?

而当人逐渐往上走,所处的环境变了,生存逻辑也随之改变。到了一定层级,单纯靠 “做事” 很难再实现突破,“做人” 反而成了关键。

就像企业的管理层,不需要亲自去操作机器、完成具体的生产任务。

但需要协调各部门关系、把握团队成员的心理、处理与合作方的往来 —— 这些都离不开对 “人” 的研究。

他们要知道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,如何与合作伙伴达成共赢,如何在复杂的利益关系中找到平衡点。

所以,当底层的人还在埋头研究 “事” 的时候,上层的人早已将重心放在了研究 “人” 上,这并非是 “投机取巧”,而是不同层级所需的核心能力不同。

刘震云的一番话,更是将经典名着与社会现实的关联剖析得淋漓尽致:“不读红楼梦,不知社会有多污;不读金瓶梅,不知底层社会有多烂;

不读水浒,不知兄弟义气有多假;不读西游记,不知神仙菩萨有多坏;不读三国,不知人心有多奸诈”。每一部名着,都是一面映照社会与人性的镜子,让人在文字中看清世间百态。

读《红楼梦》,看贾府从 “钟鸣鼎食” 到 “树倒猢狲散” 的全过程,其中充斥着家族内部的勾心斗角、丫鬟之间的争风吃醋、官场之上的趋炎附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