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28章 大年初一大拜年

腊月三十的夜,寒风裹着年的气息在巷子里打转,老张家的窗户却始终亮着一盏暖黄的灯。

张老太一辈子勤劳,从清晨天还没亮就忙着擦窗户、贴春联,到傍晚炖上一锅喷香的红烧肉,手脚就没停过。

这晚忙到深夜,她揉着发酸的腰准备休息,却忘了把客厅那盏老式台灯关掉 —— 那是儿子去年特意给她换的,说暖光不刺眼,夜里起夜也方便。

谁也没料到,这盏忘了关的灯,竟成了一道无形的屏障。后半夜,两个揣着作案工具的劫匪溜进了巷子,这一片老房子多,不少人家为了图清静,早早熄了灯准备守岁。

他们盯着张家对面那户黑着的窗户正要下手,眼角却瞥见隔壁张家的灯还亮着,暖黄的光透过窗帘缝洒在巷子里,隐约能看到屋内家具的轮廓。

“这家还没睡?” 一个劫匪嘀咕着,另一个也犹豫了:“万一里面有人醒着,咱们动手容易被发现。” 两人嘀咕了半天,最终还是放弃了对这片区域的觊觎,转身消失在漆黑的巷口。

第二天清晨,张老太起床拉开窗帘,才发现邻居家的大门虚掩着,门口还留着几个凌乱的脚印。

后来听派出所的民警说,昨晚那片儿差点遭了抢劫,多亏有几户人家亮着灯,才把劫匪给吓跑了。张老太这才后知后觉地想起,自己昨晚忘了关灯,没想到这无心之举,竟帮自己躲过了一场麻烦。

其实在咱们的传统里,灯光从来都不只是用来照明的,它藏着太多美好的寓意。

你看那暖融融的灯光,一点亮起来,就把屋子里的冷清都驱散了,让人心里也跟着暖洋洋的。老辈人常说,灯是 “光明的使者”,能照亮眼前的路,也能照亮往后的日子。

就像小时候过年,家里的每个房间都会点上灯,连院子里的灯笼也会挂得满满当当,长辈们总说:“灯亮着,福气就不会跑,希望也一直在。”

尤其是到了新年,点亮灯火更是必不可少的习俗。除夕夜里,家家户户都会把灯开一整夜,这叫 “守岁灯”。

老人们说,这盏灯能护住家里的平安,也能为新的一年招来好运。记得小时候,我总爱趴在窗边看外面的灯火,远处的灯笼连成一片,近处的窗户透出暖黄的光,整个世界都像是被温柔地包裹着。

大人们会一边包饺子,一边给我们讲关于灯的故事,说从前有户人家,年年除夕都亮着灯,后来家里的日子越过越红火,孩子们也都有了好前程。

那时不懂其中的深意,只觉得亮着灯的夜晚特别热闹、特别安心,后来才明白,那灯光里装着的,是人们对未来的期待,对生活的热爱。

除了点灯,过年时放鞭炮也是咱们刻在骨子里的习俗。三是晚上零点一到,鞭炮声就会此起彼伏地响起来,震得空气都带着喜庆的味道。

老辈人说,鞭炮的声光能驱走 “年兽”—— 传说中那只每到除夕就会出来捣乱的怪兽,最怕的就是热闹的声响和明亮的火光。

所以每当鞭炮响起,大人们会牵着孩子的手站在门口,看着红色的纸屑漫天飞舞,听着震耳欲聋的响声,脸上都带着笑容。那响声里,藏着人们告别过去一年烦恼的决心,也藏着迎接新一年美好的期盼。

就像张老太经历的那样,三十晚上不关灯,其实也是在借着灯光的力量,赶走那些不吉利的东西。

人们相信,明亮的灯光能驱散黑暗里的阴霾,也能护住家里的平安。很多地方都有关于 “年兽” 的传说,说只要除夕夜亮着灯、放着鞭炮,年兽就不敢靠近,一家人就能平平安安地度过新的一年。

虽然现在咱们知道,“年兽” 只是传说,但这些习俗却一直流传了下来,因为它们早已不只是简单的仪式,而是成了一种情感的寄托,一种文化的传承。

你看,无论是忘了关灯躲过抢劫的张老太,还是家家户户除夕夜亮着的守岁灯、响着的鞭炮声,都藏着咱们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,对美好的追求。那暖黄的灯光,照亮的不只是夜晚,还有人们心中的希望;

那热闹的鞭炮声,驱散的不只是传说中的年兽,还有过去的烦恼。新的一年里,当我们再次点亮灯火、点燃鞭炮时,或许会想起这些藏在习俗里的故事,想起那些关于光明、关于希望、关于平安的美好期盼。

而这些期盼,就像那永不熄灭的灯光一样,会一直陪伴着我们,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,迎接每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年。

初一的早晨七点,天刚蒙蒙亮,城市还裹在一层淡淡的薄雾里,我已经准时醒了。

他轻手轻脚地起床,怕吵醒还在熟睡的家人,洗漱时特意把水龙头开得很小,水流细细地淌过手心,带着清晨的微凉。

镜子里的他,眼底没有丝毫惺忪,多年的习惯早已让他形成了固定的生物钟 —— 每年正月初一,雷打不动要在七点前收拾妥当,开启拜年的行程。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洗漱完,他走到女儿房间门口,轻轻敲了敲门:“妞妞,该起床啦,咱们要去给小舅姥爷拜年咯。”

屋里传来女儿揉眼睛的声音,不一会儿,小小的身影就穿着粉色的棉袄走了出来,还带着刚睡醒的软糯:“爸爸,今天可以拿到小红包吗?” 我笑着揉了揉女儿的头:“当然啦,只要妞妞乖乖的,小舅姥爷他们肯定会给你发红包。”

父女俩一边说着,一边一起洗漱,女儿踮着脚尖够水龙头的样子,让这个清晨多了几分温馨。

收拾完毕,我拎起提前准备好的礼品袋下楼,女儿则蹦蹦跳跳地跟在后面。

打开后备箱,里面早已放好了给各家亲戚的礼物 —— 给小舅的是一袋手工元宵和一箱纯牛奶,元宵是前一天特意去老字号店里排队买的,小舅有糖尿病,不能吃太甜的,这家的无糖元宵正合适;

给二大爷家、三哥四哥家还有小叔家的,则是不同牌子的酒,有醇厚的白酒,也有清爽的啤酒,都是根据各家亲戚的喜好特意挑选的。我总说:“拜年不能空手,礼物不在贵重,关键是一份心意。”

坐进车里,女儿兴奋地趴在车窗边往外看。此时的街道格外安静,马路上的汽车寥寥无几,偶尔能看到一两个行人,也是慢悠悠地走着,不像平日里那样行色匆匆。

我开着车,看着窗外熟悉的街道,心里不禁感慨:“这初一的早晨,总显得特别清静。” 我知道,不是大家起得晚,而是昨晚除夕,要么是一家人围在一起看春晚,熬到了后半夜;

要么是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喝酒聊天,畅谈到深夜,所以清晨的城市才像还没睡醒一样,透着几分慵懒的惬意。

车子很快就到了小舅家。小舅早已在门口等着了,看到我父女俩,连忙笑着迎了上来:“快进来快进来,外面冷。” 进了屋,小舅母端上了刚煮好的元宵,甜甜的汤里飘着白白的元宵,女儿拿起勺子,小口小口地吃着,脸上满是满足。

我和小舅坐在沙发上,一边喝茶一边聊天,从家里的近况聊到工作的趣事,偶尔还会回忆起小时候过年的情景,气氛格外融洽。临走时,小舅给女儿塞了个厚厚的红包,还叮嘱我:“路上慢点,有空常来家里坐。”

离开小舅家,我又开车去了二大爷的大哥家。

一进门,就闻到了饭菜的香味,二大爷的大哥正系着围裙在厨房里忙活,看到我来了,笑着喊道:“来得正好,马上就能吃饭了,要不留下一起吃点?” 我连忙摆手:“不了不了,后面还有几家要去,等过几天兄弟们聚的时候,咱们再好好喝几杯。”

放下带来的啤酒,聊了几句家常,我便带着女儿往下一家赶。

就这样,我带着女儿,挨个儿去了三哥家、四哥家和小叔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