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展厅的角落,还有一些珍稀昆虫的标本被精心陈列在透明的玻璃盒中。
一只中华大刀螂的标本停留在一片芦苇叶模型上,它的身体呈翠绿色,与芦苇叶的颜色融为一体,细长的前足如同两把锋利的镰刀。
上面布满了细小的锯齿,头部呈三角形,复眼巨大而突出,仿佛正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环境,连翅膀上细微的脉络都清晰可见,让人想起它在湿地草丛中静静潜伏,等待猎物出现的模样。
旁边的凤蝶标本则色彩艳丽,翅膀上的花纹如同精心绘制的图案,黑色的底色上点缀着鲜艳的蓝色与黄色斑点,边缘还带着淡淡的白色纹路,翅膀微微张开,仿佛刚停落在花朵上,翅膀上的磷粉在灯光下泛着七彩的光泽,美得让人移不开眼。
每一件标本都像是有了生命,它们或静立、或奔跑、或飞翔、或游动,将黄河口湿地与海洋的生态画卷生动地展现在眼前。
人们在展柜前驻足,有的轻声讨论着动物的习性,有的拿出手机仔细拍摄,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。
我站在丹顶鹤标本前,看着它展翅的姿态,仿佛能听到它在湿地中发出的清脆鸣叫,感受到黄河口生态的蓬勃生机。
这里的每一件标本,都是黄河口生命的缩影,承载着这片土地的生态记忆,让人在观赏中不禁心生敬畏,也更加珍惜这份大自然的馈赠,迟迟不愿离开。
回厂的路上,道路弯弯曲曲地向远方延伸,两旁是低矮的灌木丛与成片的芦苇,风吹过,芦苇发出 “沙沙” 的声响,像是在指引着方向。
我放慢车速,车轮碾过不平的路面,发出轻微的颠簸,却丝毫没有影响心情 —— 这种原生态的路况,反而让人更贴近这片土地。
一路向西行驶,沿途偶尔能看到几台 “磕头虫” 在远处的盐碱地里忙碌,金属的机身在阳光下泛着光泽,与周围的自然景致形成奇妙的和谐。
不知行驶了多久,眼前的景象忽然发生了变化。
原本稀疏的植被渐渐变得茂密,一抹浓郁的绿色从远方的地平线处蔓延开来,随着车子不断靠近,那片绿色愈发清晰 —— 竟是一片幽深浩瀚的刺槐林带!
它像一片绿色的海洋,在天地间铺展开来,一眼望不到边际,让人瞬间被这份突如其来的惊喜所包围。
后来才知道,这片刺槐林带绵延上百里,是我国华东地区最大的人工刺槐林。
站在林带边缘,仰望那些高大的刺槐树,树干粗壮挺拔,树皮呈灰褐色,带着深浅不一的纹路,像是老人布满皱纹的脸庞,诉说着岁月的沧桑。